•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文史丛刊期刊(文史丛刊期刊排名)
  • 文史丛刊期刊(文史月刊杂志)
  • 市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召开
  • 北京市政协:让政协文史资料为首都发展提供有
  • 文史丨诸葛忆兵:范仲淹与教育

通知公告

  • 贵州文史丛刊版面费是多少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方式
  • 《贵州文史丛刊》期刊栏目设置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文史丨诸葛忆兵:范仲淹与教育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10月08日 19:11:41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学校建成后,范仲淹写信邀请当时知名学者孙复前来讲学:“或能枉驾,与吴中讲贯经籍,教育人材,是亦先生之为政!”(《与孙明复》)孙复因故未能成行,范仲淹转而邀请另一知

学校建成后,范仲淹写信邀请当时知名学者孙复前来讲学:“或能枉驾,与吴中讲贯经籍,教育人材,是亦先生之为政!”(《与孙明复》)孙复因故未能成行,范仲淹转而邀请另一知名学者胡瑗前来主持苏州府学。范纯佑、滕甫等皆入胡瑗门下,其时“门人以千数”(苏轼《滕公墓志铭》)。当时苏州府学规模之盛大,令人瞠目。

(原题为《文史丨诸葛忆兵:范仲淹与教育》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世人寡廉鲜耻,趋利忘义。欧阳修对此感慨良多,说:“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新五代史》卷34)北宋田况也感慨说:“文武大臣朝比肩,暮北面,忠义之风荡然矣。”(《儒林公议》卷上)北宋初年,承五代旧习,士风衰弊,士大夫少有气节。宋太祖朝士大夫,在五代时大多随时更变主子。如宰相范质,五代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入宋为相,宋太宗评说其“欠世宗一死”(《宋史·范质传》)。宋太祖朝名宦陶穀,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其为人“奔竞务进”、“多忌好名”,“(宋)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穀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均见《宋史·陶穀传》)。甚至“更事四姓及契丹”的冯道在北宋初年去世时,“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新五代史·冯道传》)。时论颠倒如此,正是当时士风的真实体现。王夫之概括且斥责说:“冯道、赵凤、范质、陶穀之流,初所驱使者,已而并肩矣;继所并肩者,已而俯首矣;终所俯首者,因以稽颡称臣,骏奔鹤立,而洋洋自得矣。不知今昔之面目,何以自相对也!”(《宋论》卷1)

成就天下之士,这是范仲淹在宋代教育上的贡献。

其二,润州。宝元元年(1038),范仲淹移知润州。这一年八月,范仲淹写信给李觏:“今润州初建郡学,可能曲节教授?又虑远来,难为将家。……或能挈家,必有经画,请先示音为幸!”揣摩信中口气,郡学也应该是范仲淹到任后兴建的。两个月后,范仲淹再度写信给李觏,敦促李觏前来任教:“此中佳山水,府学中有三十馀人,阙讲贯。与监郡诸官议,无如请先生之来,比不奉误,诚于礼中大有请益处。至愿!至愿!……此地比丹阳又似闲暇,可以卜居。请一来讲说,因以图之。诚众望也!诚众望也!”(《与李泰伯》)范仲淹为润州府学所选的地址也是“佳山水”处,渴望李觏能够到此定居讲学,范仲淹竟随信寄去当地绘图,非常诚恳。

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欤鲁堂。章甫如星,缝掖如云,讲议乎经,咏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然则文学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时,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焉。若夫廊庙其器,有忧天下之心,进可为卿大夫者,天人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无矣。

初入仕途,范仲淹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事,兴办教育非其职责。汪藻《广德军范文正公祠堂记》载:“初,广德人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第者相继。”《广德州志》载,宋仁宗景祐年间广德考出第一位进士,而北宋年间一共也只有22人考中进士。风气的转变始于范仲淹。而后,洪兴祖出任当地长官,特地绘范仲淹像置于学宫,供当地学子祭祀。

范仲淹像

元代李祁对范仲淹兴学育才有如此评价:

哲宗绍圣年间陈贻范记载说:

宋代开国帝王注重读书和教育,相应地落实为大臣们仕途上的诸多言行实践,范仲淹在这方面有非常突出的成绩。无论是任京官或地方官,兴办教育永远是他投注精力最多的政务之一。对于兴建或扩建各地学校,范仲淹立足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问题,其《邠州建学记》说:“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耶!庠序可不兴乎?庠序者,俊乂所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数百年,并用此道以长养人材。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亲奉圣谟,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治理国家最大的需求是人才,有人才则“天下治”、“王室安”,学校教育是人才“所由出”,故兴办学校是为政的第一要义。《邠州建学记》作于范仲淹晚年,体现了他重视教育的一贯思想。早年范仲淹就有这样的论述:“三代盛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使其服礼乐之风,乐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然后命之以爵,授之以政,济济多士,咸有一德。列于朝,则有制礼作乐之盛;布于外,则有移风易俗之善。故声诗之作,美上之长育人材,正在此矣。”(《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庆历新政即以此为重要内容之一:“请诸路州郡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长编》卷143)经过学校系统教育培养,诸多有潜力资质的人才方能够脱颖而出。范仲淹由此论述说:“子未预于教也,弗学而志穷,如玉之未攻,如泉之在蒙,昧焉而弗见其宝,汩焉而莫朝于宗。子既预于教也,克学而神晤,如金之在铸,如骥之方御,跃焉可成乎美器,腾焉可致乎夷路者也。”(《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

文章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网址: http://www.gzwsck.cn/zonghexinwen/2022/1008/373.html

  • 1
  • 2
  • 3
  • 下一页
  • 上一篇:暨大文史学科创建95周年,文史名家共话学术人生
    下一篇:北京市政协:让政协文史资料为首都发展提供有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 | 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 贵州文史丛刊版面费 | 贵州文史丛刊论文发表 | 贵州文史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贵州文史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