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文史丛刊期刊(文史丛刊期刊排名)
  • 文史丛刊期刊(文史月刊杂志)
  • 市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召开
  • 北京市政协:让政协文史资料为首都发展提供有
  • 文史丨诸葛忆兵:范仲淹与教育

通知公告

  • 贵州文史丛刊版面费是多少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方式
  • 《贵州文史丛刊》期刊栏目设置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文史丨晋博:太原崇善寺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30日 01:16:29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太原崇善寺位于上马街南侧,狄梁公巷东侧,文庙(今山西省博物馆)后边。寺前一小巷把文庙与崇善寺隔开。该寺坐北朝南,西为禅院,东为正寺。山门额顶有“宗唐遗址”。山门前

太原崇善寺位于上马街南侧,狄梁公巷东侧,文庙(今山西省博物馆)后边。寺前一小巷把文庙与崇善寺隔开。该寺坐北朝南,西为禅院,东为正寺。山门额顶有“宗唐遗址”。山门前两边各有一只古朴典雅明洪武年间铸造的铁狮。步入院内,古木参天,楼燕翻飞,好似欢迎前来参观的游客。大悲殿坐北朝南,巍峨雄壮屹立在宽阔的月台上,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顶为重檐歇山式顶,黄绿琉璃瓦覆盖,月台两侧建有对称的两个八角亭,右为鼓亭,左为钟亭,小巧玲珑,琉璃瓦盖顶,别具风韵。

大悲殿雄伟壮观,面阔显得外观宏大而沉稳,殿内周围向内倾的檐柱,形成侧角,檐拱分上下两层,上部单翘重昂七踩,角拱上设昂一道,承仔角梁和大角梁,下部重昂五踩,形成翼角飞翘。其殿柱承袭唐宋旧制,而且齐备,其柱上通梁架与上檐,使殿内开阔疏朗。又一律加以彩绘,使殿内气氛更加富丽和庄严。该殿饱经600余年的自然侵蚀和地震的考验,依然无损地屹立在寺中,是明代现存最标准、最完整木构建筑之一。

该寺具体创建年代不详,有说是隋炀帝的行宫,也有说是少年时代的武则天在此出家,这些只是传说而已。据有关资料,该寺原为延寿寺,后改白马寺,原在城外,到明初朱元璋称帝,将太原列为九边重镇之一,于洪武9年(1376)拓宽新城,为抵御元军残余势力的侵扰,于是白马寺划到城内。以后朱元璋将其子朱纲封为晋王,他为其母高皇后而扩建,易名“宗善寺”,后又改为“崇善寺”。占地总计224亩,据现存原崇善寺平面图,寺南北长344步,东西宽164步,以南北纵向为中轴线,布局在中轴线上的有金刚、天王、大雄、毗卢、金灵、大悲六座大殿,东西两庑排列着伽蓝、罗汉、轮藏、东西团殿等六座偏殿。其外围有18座禅院;方丈、井亭、仓库、碾房、花园等建筑对称排列,每组建筑之间分别以砖墙、树木、花园分割,从而使各大院既互相联系,又自成系统,互不干扰,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寺庙建筑群布局的传统风格。不幸在清同治三年(1864)10月15日因火灾化为灰烬,只有大悲殿幸存至今。现存崇善寺址仅为当时寺院的四十分之一。到光绪七年(1881),山西巡抚张之洞将河西被淹的文庙迁建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占去原寺址的大部分。从此,现存的大悲殿院就成为崇善寺的代表了。

寺里还收藏有明成化年间的绫绢壁画摹本。这是当年重新彩绘崇善寺时,艺人们将正殿两翼长廊下的壁画《释迦牟尼世尊事迹84龛》和《善财童子53参之仪》,按原图临摹的,并精工装订成册,使137幅壁画摹本完好无损保存到今天。壁画色彩绚丽,线条流畅,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弥足珍贵的明代世俗连环画。

大殿的东南面高约20米的钟楼,为明正德年间所建,楼内悬挂着正德元年(1506)铸造的大铁钟,外径约有1.8米,高约2米,总重近万斤。大钟已悬挂400多年,其音域宽广,重敲声音浑厚有力,声传数里,轻敲声音深沉、圆润、幽雅,悠扬悦耳,美妙动听。去年又在西南角上新建一鼓楼,与钟楼遥相呼应对称,为寺内又添一景点,更为寺内增光添彩。当作法事时,灯火辉煌,香烟缭绕,鼓声隆隆,钟声悠扬,别具情趣。一年四季有海内外僧侣前来礼拜,善男信女礼佛的、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小小寺院,热闹非凡。如果来太原,不到崇善寺观览,将是一大遗憾。

崇善寺释迦世尊应化事迹图

编辑/王静

在大殿两侧还排列保存着十几只古色古香的藏经柜,它们本身也是文物,柜内收藏有很多宋、元、明以来的刊印和手抄写的《大藏经》,如宋代绍定四年(1231)刊印的碛砂藏,元代至元六年(1269)的普宁藏,明洪武五年至万历年间在南京刊印的南藏,永乐八年至正统五年在北京刊印的北藏,还有明正德七年真经楷书《华严经》,清代和尚刺血《华严经》一部,以及日本影印的一部藏文《大藏经》,民国影印的一部宋版经等。此外还有1400多字的泰山拓碑金刚经,笔力厚实遒劲,是难得之品。这些宋以后各代刊印、刻印、手抄、影印的各种佛教经典,不仅是国内罕见的佛教经典,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宗教、印刷技术、石刻文学的珍贵文物,所以一向为海内外高僧和学者们重视,有的还专程前来观瞻。殿内至今保存着几张大供桌,桌的正面雕有7条一米多长的木雕金龙,它们升降自如,游动嬉戏,盘绕飞腾,活灵活现,充分表现明代木雕艺人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在香案西侧陈放着的那些鼓、钟、木鱼、铙、钹、磐等法器,其选材精良,制作精细,其声律、形、色,使音乐美好者入迷。

文章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网址: http://www.gzwsck.cn/zonghexinwen/2022/0830/357.html

  • 1
  • 2
  • 下一页
  • 上一篇:新时代的文史研究
    下一篇:广西合浦:书画家和文史学者挥毫泼墨表达中秋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 | 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 贵州文史丛刊版面费 | 贵州文史丛刊论文发表 | 贵州文史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贵州文史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