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文史丛刊期刊(文史丛刊期刊排名)
  • 文史丛刊期刊(文史月刊杂志)
  • 市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召开
  • 北京市政协:让政协文史资料为首都发展提供有
  • 文史丨诸葛忆兵:范仲淹与教育

通知公告

  • 贵州文史丛刊版面费是多少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方式
  • 《贵州文史丛刊》期刊栏目设置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文史随笔|白露正是走出户外赏秋的好时光(2)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06日 22:57:23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大戴礼记·夏小正》载“雁以北方为居。何以谓之居?生且长焉尔。”鸿雁在北方繁殖孵化,其“家”在北,因此称为“鸿雁来”,而生于南方“客居”

《大戴礼记·夏小正》载“雁以北方为居。何以谓之居?生且长焉尔。”鸿雁在北方繁殖孵化,其“家”在北,因此称为“鸿雁来”,而生于南方“客居”北方的燕子则为“玄鸟归”。离家远行特别是离群掉队的孤雁,恰是文人们为求学、科举、求仕而居于异乡的写照。

白露养生的重点在养津润燥,时令食物红薯恰是对应的美食,旧时农家有白露节吃红薯的习俗。每到白露之际,老字号点心铺稻香村也会推出“白露甘薯饼”来应景。

白露时节是色彩斑斓的时节,《诗经·蒹葭》以“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为句始,表述芦苇在白露时节黎明至清晨之间色彩的变化。尽管后世人们对这首诗是否映射时政而争论不休,但正如闻一多先生认为的,此抒情之诗,在重章迭唱之间,可用“不求甚解”的态度去领略其顾盼多姿的韵味,这首诗在反复歌咏中,细微地展现着日出之际,芦苇丛颜色的丰富生动,从一片青黑的“苍苍”到青白相间的“萋萋”,再到红白青诸色鲜明的“采采”,单调的芦苇在白露节气的早上,雾气氤氲之间,游吟着色彩的诗歌。

白露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白露身不露”,不能再贪图凉爽,也到了进补的时节,苏州有“白露鳗鲡霜降蟹”的说法,鳗鱼有虚补养血的功效,而白露正是鳗鱼肥美之时。

白露节气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唐代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庄子《逍遥游》也称姑射山上的神仙吸风饮露,不食五谷,而乘云气,御飞龙。汉武帝更是为求长生不老,命人在未央宫筑高台,以玉盘承接露水,和玉屑饮之。

与此同时,自然界的万物也应季而动,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群鸟养羞”意指喜鹊等不会南飞的百鸟开始贮存粮食以备过冬。虽然秋色宜人,树木依然茂盛,百花依然娇艳,但万物还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严寒做着准备。而“玄鸟归”“鸿雁来”,也容易让诗人们跳脱眼前丰收的喜悦,朝向家的远方。

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至赤道附近,中国境内的白昼时间逐渐变短,光照减弱,温度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夜间尤为凉爽,空气中的水分遇冷析出,凝结在物体表面即形成露珠,露水原本透明无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对五行之金,金应五色之白,“白露”之名由此而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谓“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

文章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网址: http://www.gzwsck.cn/zonghexinwen/2022/0906/362.html

  • 上一页
  • 1
  • 2
  • 上一篇:黄河流域九省区文史研究馆书画展在银川开展
    下一篇:读书 | 中国当代文史哲“通才”王充闾:再回首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 | 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 贵州文史丛刊版面费 | 贵州文史丛刊论文发表 | 贵州文史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贵州文史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