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诸葛忆兵:范仲淹与教育(2)
范仲淹一生特别重视教育事业,历任地方官时,每到一地,必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致力于改变当地的士风和民风。他在朝廷主政期间,更是将教育变革列为朝政革新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力求从根本途径入手,全面改造宋代士阶层的素质,以达到新政的终极目的。范仲淹的所作所为,首先是由北宋政治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其次当然与他坚定的政治理念和不懈追求密切相关。
范仲淹教育培养人才不限于学校,于日常的生活起居、言行举止中也时时有所体现。楼钥《年谱》载:范仲淹晚年知邓州,“邓人贾内翰黯以状元及第,归乡谒公,愿受教。公曰:‘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内翰不忘其言,每语人曰:‘吾得于范文正者,平生用之不尽也。'”在与他人日常接触中,范仲淹言传身教,影响了多少像贾黯一样的宋代士人;贾黯不断地向人们传述范仲淹的言教,影响范围一再扩大,又有多少宋代士人得其熏陶感染!
其一,饶州。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贬知饶州,楼钥《年谱》载:
其四,邓州。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知邓州,选择邓州城东南隅风景优美的所在创建州学讲堂“春风堂”,即花洲书院。《尚友录》卷22称:“汉武帝谓东方朔曰:‘孔颜之道德何胜?'方朔曰:‘颜渊如桂馨一山,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春风堂”得名于此。范仲淹政务清简时常在春风堂讲学,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宋代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元祐时知邓州者韩维等一批政界、思想界名流,都曾在春风堂聆听过范仲淹的教诲。绍圣二年(1095),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知邓州,重新修整花洲书院。
范仲淹一度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上,这是在天圣四年(1026)至天圣六年(1028)丁母忧居住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期间。此时,恰逢晏殊罢枢密副使,出守应天府。《长编》卷105载:“殊至应天,乃大兴学。范仲淹方居母丧,殊延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殊始。”应天府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范仲淹早年曾就读于此。范仲淹一生中所提的政改方案中,兴办地方学校,“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就是最为重要的主张之一。这一次应聘教导地方诸生,是范仲淹实践自己政见的一个大好机会。范仲淹《言行拾遗事录》卷1载:“公丁母忧,寓居南都,晏丞相殊请掌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妄对。则取书问之,不能对,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范仲淹此度到邠州的主要任务是防备西夏可能的入侵,但他依然非常关注当地教育事业。到任只有三天就拜谒孔庙,商议兴建新的府学。新校建成后,范仲淹已经离开邠州,府学主事王稷博士特地写信请范仲淹为新学作记,故有此文。
明年春,予得请为邠城守。署事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以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掌役事,博士朝夕视之。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徳业哉?”
范仲淹历任地方长官兴办或扩建的学校还有如下几处:
赵宋代周而起,除了统一南北、恢复国内经济、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以外,弘扬士德,改变士风,便是当务之急。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士风盛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宋代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大力兴办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依归,教育和培养新一代知识分子。《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3载:“周世宗之二年,始营国子监,置学舍。上既受禅,即诏有司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上自赞孔、颜,命宰臣、两制以下分撰馀赞,车驾一再临幸焉。”宋太祖赵匡胤“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长编》卷7)。他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官员队伍结构和官员素质,甚至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长编》卷3)宋太宗自称“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不为劳也”(《长编》卷24)。帝王的重视和倡导,在两宋形成风气。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说:“其为太守,为监司,必须建立书院,立诸贤之祠,或刊注《四书》,衍辑语录。然后号为贤者,则可以钓声名,致膴仕。”兴办学校,编辑教材,甚至成为宋代官员必做的“形象工程”,风气之盛,一至于斯!
文章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网址: http://www.gzwsck.cn/zonghexinwen/2022/100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