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文史丛刊期刊(文史丛刊期刊排名)
  • 文史丛刊期刊(文史月刊杂志)
  • 市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召开
  • 北京市政协:让政协文史资料为首都发展提供有
  • 文史丨诸葛忆兵:范仲淹与教育

通知公告

  • 贵州文史丛刊版面费是多少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方式
  • 《贵州文史丛刊》期刊栏目设置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文史丨诸葛忆兵:范仲淹与教育(3)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10月08日 19:11:41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其三,邠州。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出守邠州,有《邠州建学记》,云: 这一段词采飞扬的文字,写出了范仲淹对应天府书院的钟情。 学既建而生徒日

其三,邠州。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出守邠州,有《邠州建学记》,云:

这一段词采飞扬的文字,写出了范仲淹对应天府书院的钟情。

学既建而生徒日盛,榜榜有等第者,多巍科异等。信夫!公之兴创,非唯示法于一时,能为典刑于后世者也。噫!饶之学自晋虞溥作教谕以招诱士子,数岁间聚徒几二三千。尔后零散,儒风挑挞。由公迁指基址,今殆四千人,公之德惠岂寻常之比哉?(《范文正公鄱阳遗事录》)

郡学建成后,范仲淹欲聘请知名学者李觏前来讲学,因很快调任润州而作罢。

公又迁建饶之郡学。饶之山水,大率秀拔,公识其形胜,曰妙果院。一塔高峙,当城之东南,屹起千馀尺。城之下枕瞰数湖,水脉连秀,于是名之曰:文笔峰、砚池。学既建而生徒浸盛,由公迁指学基而兴建也。且曰:“二十载后当有魁天下者!”逮治平乙巳,彭汝砺果第一人及第。公沉几远识如此。

宋代帝王的建国决策和佑文措施,导致宋代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在宋代官场形成了兴办教育事业的热潮,这是范仲淹特别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大背景。

(范仲淹)奏请立郡学。先是,公得南园之地,既卜筑而将居焉。阴阳家谓当踵生公卿,公曰:“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遂即地建学。既成,或以为太广,公曰:“吾恐异时患其隘耳!”元祐四年,公之子纯礼出自奉常,制置江淮六路漕事,持节过乡郡,即学拜公像。睹学之敝,复请于朝,新而广之。吴学至今甲于东南。

后历任各地方长官期间,范仲淹有了更多的行政权力,对当地教育事业投入也更大。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知苏州,第一次回家乡任长官。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载:

应天府书院缘起于宋儒戚同文于此地聚徒教学,后乡人曹诚在此地捐资建学,渐成规模。范仲淹大约在丁忧期结束时,作了《南京书院题名记》,盛赞书院。其中一段描述其教育成效的文字,骈散自如,雅丽典重,极富文学色彩:

应天府书院学生朱从道,好学上进,范仲淹特作文《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借阐明“从道”涵义,宣讲自己的教育宗旨,旨在培养具有远大志向、高道德水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范仲淹对“道”的理解是:“臣则由乎忠,子则由乎孝,行己由乎礼,制事由乎义,保民由乎信,待物由乎仁。”如果能够追随此“道”,“然后可以言国,可以言家,可以言民,可以言物,岂不大哉?”这也是对应天府书院所有学生的勉励。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

当是时,天下郡县未尝皆置学也,而学校之遍天下自公始。若其察泰山孙氏于贫窭中,使得以究其业;延安定胡公入太学,为学者师。卒之泰山以经术大鸣于时,安定之门人才辈出,而河南程叔子尤遇赏拔,公之早就人才亦如此。其后横渠张子以盛气自负,公复折之以儒者名教,且授之以《中庸》,卒之关陕之教与伊洛相表里。盖自六经晦蚀,圣人之道不传,为治者不知所尊尚寥寥。以至于公,而后开学校,隆师儒,诱掖奖劝,以成就天下之士,且以开万世道统之传。则公之有功于名教,夫岂少哉?”(《文正书院记》)

文章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网址: http://www.gzwsck.cn/zonghexinwen/2022/1008/373.html

  • 上一页
  • 1
  • 2
  • 3
  • 上一篇:暨大文史学科创建95周年,文史名家共话学术人生
    下一篇:北京市政协:让政协文史资料为首都发展提供有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 | 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 贵州文史丛刊版面费 | 贵州文史丛刊论文发表 | 贵州文史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贵州文史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