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丛刊期刊(文史月刊杂志)(3)
【耍孩儿】中的“伯劳东去燕西飞”化用的是《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一句。
【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的是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先如醉”。【二煞】中的“一春鱼雁无消息”引自秦观《鹧鸪天》(枕上流莺和泪闻)。
【收尾】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的是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之语。
(二)曲词语言善于渲染氛围,情景交融,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作者善于选取一系列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以景写情,融情入景,创造出凄清悲凉的诗的境界。
如【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选取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红叶展现暮秋一派萧瑟零落的景象,作为一个对莺莺内心情绪的婉转铺垫。借写“黄花”表现莺莺像黄花(菊花)一样憔悴;“西风紧”,一个“紧”从自然温度变了入手,实际是写莺莺心变凉了;“北雁南飞”是说雁子要迁徙,似乎寓意着张生要走,后面紧接着“晓来谁染霜林醉”,一个“染”就把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一个“醉”字让人浮想联翩,是霜林醉了?还是作者想说莺莺借酒消愁?在此,情与景似乎混为一体。“总是离人泪”之间说明离别之悲。前面的意境就是对后面的情的一个铺叙。
【滚绣球】“恨、怨”直接点出张生即将离别时,莺莺内心的情绪。“马儿迍迍地行,车儿快快地随”造成了一种时间上的错位,呈现一种刚好的距离,不愿意与张生分开,对离别的感受又加深了一层。
如【一煞】“青山隔送行……”
夕阳古道、淡烟暮霭、禾黍秋风,无不是莺莺主观情感的外射,渗透他幽怨怅惘思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缠绵悱恻,处处充溢着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将质朴活泼的民间口语与精炼隽永的诗词语言熔铸在一起,雅俗并行,本色而有文采,生动活泼而又精致清新。
【滚绣球】“恨相见的迟……”【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都是朴素自然而又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口语,但一经排比、重叠,又显得流转如珠,倾泻出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复杂情感。
(四)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完全切合戏剧角色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性格。擅于用语言来描写女性丰富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莺莺的语言妩媚蕴藉,如【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整折戏由莺莺一人主唱,莺莺是相国小姐,大家闺秀,所以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既明白晓畅又华美清丽,与婉约派词风相似。
如【四边静】中“(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从崔莺莺的语言可感受到她当时是非常担心张生一去便不再回来了,她的内心是如此不安。而张生并不懂莺莺的担忧,反道:“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这其实反映了男子追逐功名、实现抱负的决心,但莺莺道:“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取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从反面叮咛张生不要忘情负心,体现的是女子对爱情的细腻和复杂之感,也是作为女子极其自尊的表现。
(五)在语言叙述中擅用修辞手法。
如【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王嘉《拾遗记》薛灵芸典故,以古人别离时生离死别的极端痛苦来描摹自己此时的情感,可谓天衣无缝。用白居易《琵琶行》句意,在对比中揭示自己的伤痛。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分别引用的是《庄子·则阳》和班固的《难庄论》,比喻名利的微不足道。
【耍孩儿】中的“司马青衫”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句。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低”就是夸张手法的体现。
除了文辞上的华丽,《长亭送别》中表达的情感也有种铺叙之美,主人公的形象也在层层情感的抒发中逐渐丰盈,给人一种“花间美人”之感,体现了王实甫独特的审美追求。这部分可以通过文本细读去体会。我们来看《西厢记》里“长亭送别”这一折,送别送别,说的自然是张生和崔莺莺两个人难舍难别,直白的说,就是我舍不得你呀,你不要走,但王实甫他怎么写,用滚绣球里的一句话,叫做“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一折长亭送别,就是反反复复曲曲折折地写“迟”和“疾”,写崔莺莺“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女儿心思。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这一句是很妙的,古人折柳送别,“柳丝”有挽留之意,却不能系住张生将行的马,便似嗔似怨地道一句“恨不得”让话别的树林挂住落日余晖,让时间停在这一刻。紧接着,王实甫来了一句“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若是马儿“迟迟”,车儿也“迟迟”,那走得是慢了,但这一前一后还隔着些距离;若是马儿也“快快”,车儿也“快快”,那更不成,一下子就送别完了大家拜拜;所以崔莺莺要说马儿在前面慢慢的行,行程就慢下来了,而车儿要快快的随,跟得紧紧的,两个人的距离就拉近了,你看,到这里崔莺莺唱了那么多,说风景说车马,可一句都不提自己多舍不得,但那种小儿女的小心思一览无余。一直到“破题儿又早别离”,都是很委婉很矜持的,这样雅是雅了,但一直这么端着,就不是崔莺莺了。崔莺莺是什么人,她是敢违背父母之命的,她骨子里是很勇敢的,所以王实甫笔锋一转,“猛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一句很是吓人,你看她前面很斯文地轻言慢语,突然间直白的唱“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这种憔悴是一瞬间完成的,而这种突然抛了矜持的诉苦,也是很有分量的。
文章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网址: http://www.gzwsck.cn/zonghexinwen/2022/1208/379.html
上一篇:市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召开
下一篇:文史丛刊期刊(文史丛刊期刊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