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丛刊期刊(文史月刊杂志)(4)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点,崔莺莺心潮起伏,刚从【滚绣球】里唱出一句带着幽怨的“此恨谁知”,红娘就凑上来给了一句“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你们想想,情人分别正心烦意乱之际,还来个人不解风情地说你没有梳妆打扮,这可不是撞枪口上了吗,崔莺莺不和张生直说,是带着小儿女的羞怯,但对上自己的婢女,她就爆发了,这就是【叨叨令】。【叨叨令】写的什么,写崔莺莺诉苦,把第三折匆匆出门没有交代的交代了,表面上是崔莺莺念叨她怎么没打扮,实际上是具体地写离别前崔莺莺的翻来覆去、柔肠百转。它用了一连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是“熬熬煎煎的气”,没心情“娇娇滴滴的媚”,只得“昏昏沉沉的睡”,想以后“重重叠叠的泪”,盼书信“与我凄凄惶惶的寄”,不仅在音韵上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效果,在感情上也是一浪追着一浪,无限愁思郁结于胸,这种浓烈的哀愁正如崔莺莺的泣诉“兀的不闷也么哥!兀的不闷也么哥!”红娘那一句勾起崔莺莺心潮起伏的不解风情,恰恰正是王实甫的解风情。
待到两人将要分离的时候,莺莺只期盼张生能够“疾早便回来”,为君送行,乃用的是:“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取旧来意,怜取眼前人。”王实甫化用的是元稹《会真记》中莺莺谢绝张生的一首诗,由此从反面叮嘱张生要专情勿要变心,体现的是莺莺的自尊和勇敢。而【二煞】中几个“休”的连用体现了莺莺的担忧,她忧心于张生会喜欢上其他人,普通女子定然将这种心事放在心里,但莺莺不同,这是一个多么坚决大胆而又多情的女子啊!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等.文学史[M].文学出版社,1963,233-240.
【2】袁行霈.文学史.第三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6-231.
【3】朱权.太和正音谱[M].学海出版社,1991.
【4】姚品文.太和正音谱笺评[M].中华书局,2010,22-37.
【5】姜帅.古典戏曲文采派、本色派质疑及辨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0.
【6】罗瑞宁.被狼吻的“花间美人”——从《西厢记》中崔莺莺说开去[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15-18.
【7】高天友.“花间美人”美在何处?——谈《长亭送别》的文采美[J].中学语文,2004(15):24-25.
【8】张蔚,李燕.“词如花间美人”——浅析王实甫《西厢记》的风格特色[J].文史博览(理论),2009(11):21-23.
【9】李先秀.“花间美人”,文采斐然——《西厢记》语言艺术特色分析[J].考试周刊,2010(33):28-29.
【10】东芳.“花间美人”——浅谈《长亭送别》的语言美[J].考试周刊,2011(16):29-30.
【11】于学剑.王实甫戏剧:如花间美人(上)[J].戏剧丛刊,2013(03):34-45.
【12】于学剑.王实甫戏剧:如花间美人(下)[J].戏剧丛刊,2013(04):89-93.
小组分工情况
一、资料收集:谢璐、池妍、伍丽燕、廖敏聪、布孜来·莫敏
二、资料汇总:伍丽燕、廖敏聪
三、综述撰写:谢璐、池妍
四、综述修改:伍丽燕、廖敏聪
曾经风靡全国的山药蛋派鼻祖赵树理先生的作品?
谢谢邀请。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赵树理是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生于1906年,卒于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曾任《曲艺》《文学》编委、党第八次代表,全国第一、二、三届代表。 我们从赵树理履历中了解到。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期间遭到残酷,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第二,赵树理的作品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他的作品多数反映的是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农村的社会变迁和阶级矛盾,在当时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即使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颇受读者欢迎,5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都读过他的小说,而且对读者的影响力是非常大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70、80、90、00后就没有多少印象了,特别是年轻的90、00后,关于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生活就相当陌生,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也是他们不明白也是根本弄不懂的,因为对久远的东西就有一种排斥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
文章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网址: http://www.gzwsck.cn/zonghexinwen/2022/1208/379.html
上一篇:市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召开
下一篇:文史丛刊期刊(文史丛刊期刊排名)